星期四, 4月 19, 2007

斯德哥爾摩症候群

斯德哥爾摩症候群(Stockholm syndrome),又稱為人質情結,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,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。

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由來

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,歹徒歐陸森(Olsson)與歐佛森(Olofsson)綁架了四位銀行職員人質,挾持了131小時之 久。在這長時間,遭挾持者卻逐漸對於該犯人產了同情與認同,甚至有崇拜的心理,且衍生出休戚與共的共同依賴現象,認為彼此的命運是不可分的。 事後,更有進者,被綁架的人質中有一名女職員克麗斯蕬汀(Christian)竟然愛上歐陸森並與他訂婚(Hubbard, 1986; McMains & Mullins, 1996)。

什麼樣的人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

據心理學者的研究,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,若遇到類似的狀況,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。

斯德哥爾摩症候群,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:

  1. 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(加害者)威脅到自己的存活。
  2. 在遭挾持過程中,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(加害者)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。
  3. 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,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(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)。
  4. 人質必須相信,要脫逃是不可能的。

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:

  1. 恐懼: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。
  2. 害怕:壟罩在不安的環境中,身心皆受威脅。
  3. 同情: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,且並未受到『直接』傷害。
  4. 幫助: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,不逃脫,安撫等;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,向法官說情,一起逃亡等。

進化和心理分析學的解釋

關於進化心理學的解釋,參看Capture-bonding

心理分析學的看法,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,以最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(或成為理想父母)的可能,此症候群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角色認同防衛機制的重要範例。

沒有留言:

加入書籤:

MyShare HemiDemi Fiigo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! My Web PCHome Del.icio.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其他更多書籤